樂高 MOC 車底盤 – 動力系統概述
樂高科技系列的交通工具是改裝的熱門,底盤改裝又是其中的重頭戲。如何利用市面上比較容易取得的科技零件打造一個通用的車底盤,是替後續工作打好基礎的重要步驟,就讓我們來看看樂高 MOC 車底盤該如何開始。先從構造簡單的開始,車子有前驅、後驅、四驅。後驅的設定最簡單,動力在後輪,轉向在前輪,要動力化也比較好下手。

科技系列的 MOC 可以是動力版,也可以是非動力版,玩家對非動力版的功能要求更多,細節要求也更高,當然動力版也可以是面面俱到的大作。這裡先討論動力版的 MOC,動力版的車身已經被動力零件佔據,由於是有目的性(動力操控)的設計,會讓各部分構造的取捨單純許多。
樂高目前的動力是 Power Up 和 Control+ 系列, Power Up 和 Control+ 可視為同一系列,接頭互通,馬達也可互換,使用 Power Up 的馬達有一個優勢,就是不需要為「轉向」特別準備專用的伺服馬達,馬達需要連續旋轉還是角度旋轉,是由程式來控制。
早期 Power Function(PF)的動力馬達以 DC 馬達為主,不同 DC 馬達的差別就是轉速和扭力,再加上一個取得困難的伺服馬達。好處是配線相對簡易,操控時反應快速,而且動力馬達可以串聯堆疊(譬如實現雙馬達驅動)。但由於樂高官方並未替 PF 系統提供程式控制的中樞套件,比較細緻的動力設定只能靠第三方的程式控制盒來驅動。
Power Up 和 Control+ 的馬達必須透過程式來設定,少了即裝即玩的便利,加上電池的中樞控制盒很有份量。但既然能透過程式,就預設了許多可開發的潛力,而且 PF 勢必會被淘汰,PF 系列控制轉向的伺服馬達也早已經完全停產,未來 MOC 還是使用 Power UP 的動力系統為主。
MOC 車底盤 – 簡易版
簡易版車底盤的設計重點是必須讓使用的零件數目降低,也不能讓組裝太麻煩,然後是零件取得也不能太困難,就用最簡單的後驅開始打造。前段的轉向搭配轉向馬達,後段連結驅動馬達,藍芽控制盒再依預計要 MOC 的外型決定安裝的方式。

前段轉向使用 13 Studs 轉向齒條,但以 13 Studs 寬的車身,這的確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,編號 42105 的帆船還找得到這個齒條。不計連結器(Technic Pins),十來個零件就搞定就是一個簡單的轉向機構,13 Studs齒條和 13 Studs 構造樑的位置可互換,以 Control+ APP 的設定,通常需要把齒條安裝在靠前側(和上圖相反)。

5 X 7 框架裡的兩個圓孔連結器(黑色)是預留固定馬達的連結孔,馬達種類不確定,安裝的方法也千百種,這是最簡單的方法,由於轉向用馬達的固定點就在齒條前,運作時比較穩定,避免反作用力讓轉向齒輪和齒條脫離。

後輪「差速齒輪」是建議需要安裝的零件,2020年開始,配合 Control+ 系列,新的差速齒輪構造略有不同,但上圖這款差速齒輪取得還算容易,目前買得到的盒組,譬如 #42125 Ferrari 488 GTE 和 #42126 Ford F-150 Raptor,都還在使用這個已經存在樂高零件庫多年的零件。

車架完成,安裝 Control+ 馬達和藍芽控制盒,但建議使用 Power Up 的 APP,使用自訂的操控介面,馬達埠編號(A, B, C, D)及運轉方向可設定,不會因為連接埠的編號不正確或車架安裝方向不對而影響操控功能。
LEGO Technic Simple Chassis 組裝說明書
若要參考如何修改原有樂高盒組 Control+ 的動力化改裝,可參考 LEGO Stunt Show Truck – Control+ Motorize